第三批國家“拔尖計劃 2.0”名單公布
第三批國家“拔尖計劃 2.0”名單公布
11 月 29 日,教育部發布公告,在前兩批遴選建設 199 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的基礎上,確定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 2.0 基地(2021 年度)名單。此次共有 51 所高校的 89 個基地入選。據科學網統計,最新批次名單中,北京大學有 6 個基地,數量最多;華東師范大學、天津大學、中山大學有 4 個基地,并列第二;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各有 3 個基地,并列第三。
“拔尖計劃”全稱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是 2009 年啟動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以培養中國自己的學術大師為目標,帶動本科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2019 年,教育部發布“拔尖計劃 2.0”,目標是在 2019—2021 年,分年度在不同領域建設一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據科學網統計,截至目前,三批入選名單中北京大學共有 19 個基地,數量最多;其次是南京大學,共有 14 個基地;排名第三的是浙江大學,有 12 個基地。
1、重慶一護士騙上百人打假 HPV 疫苗?醫院:將退款
近日,有重慶網友爆料稱懷疑遭到護士詐騙,接種了假 HPV 疫苗。
一學生在護士周某處交了 4500 余元,目前共接種兩次。第一次未簽任何資料就被帶到單獨的房間接種,第二次在周某車上接種,第三針則再也聯系不上。
據悉,至今已有上百人被騙。有人一針未打,已接種者也懷疑疫苗是假的。
涉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告顯示,早在今年 4 月份,周某就因未遵守預防接種工作規范被停職,目前已被拘留。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回應稱,將代周某給未接種者退款,已接種者則需等進一步調查后進行相應處理。
2、基金委通報處罰年內第四批不端行為,5 名學者被曝光
11 月 30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 2021 年第四批不端行為案件處理決定,通報了 5 起不端事件,共有 5 名學者受到處罰。其中一名來自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學者向多位其猜測可能是評審專家的學者發送電子郵件,請求對其申請項目予以關照,被認定存在請托、打招呼行為,被取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和參與申請資格 2 年。另一位來自嘉興學院的學者在擔任基金項目評審專家期間,在某網站發布與其評審項目相關的評論信息,并引起了一定程度的輿論關注,被認定嚴重違規,被取消評審專家資格 5 年。
其余不端事件涉及編造實驗研究過程、偽造實驗研究結論、抄襲剽竊、未經同意使用他人署名、在項目結題報告中提供虛假信息等問題,涉事學者受到追回已撥資金、取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資格 5 年等處罰。
3、香港大學微生物系團隊成功分離及培養奧密克戎毒株
據央視新聞報道,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于 11 月 30 日宣布成功從臨床標本中分離出新冠變異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毒株。這是亞洲首個研究團隊成功分離和培養奧密克戎毒株,分離出的毒株可用于開發滅活全病毒疫苗。據了解,該毒株的分離和培養都是在香港大學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培養出的病毒株將用于動物模型,以評估其傳播性、免疫逃逸性和致病性。團隊也在積極探討合作開發和生產滅活全病毒疫苗的各種可能。
另據中新社報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所長許文波 11 月 30 日表示,中國主流的核酸檢測試劑可以應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輸入。他還指出,中國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已經做好了包括滅活疫苗、蛋白疫苗、載體疫苗等多條技術路線的前期技術研究。
4、撤銷導師資格、調離教學崗位:4 名高校教師違規行為被教育部公開曝光
11 月 30 日,教育部官網公開曝光第八批 8 起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典型案例,其中包含 4 名違反教師職業行為準則的高校教師案例:中南大學教師陳某性騷擾女學生問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師謝某某學術不端問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師謝某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問題、九江學院教師朱某某在網上發表不當言論問題。根據教育部公告,涉事 4 名高校教師均受到降級、通報批評/警告、調離教學崗位、撤銷導師(教師)資格、收回經費和獎勵等處分和處罰。
5、國家市監局:互聯網不得發布處方藥廣告,直播不得發布醫療藥品廣告
11 月 26 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稿)》。
在醫藥方面,此次擬修訂的管理辦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不得利用互聯網發布處方藥和煙草廣告。
不得利用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站、網頁等互聯網媒介發布醫療、藥品、保健食品、醫療器械、化妝品、酒類、美容廣告等廣告。
不得利用互聯網直播發布醫療、藥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醫療器械或或者保健食品廣告。
1、Science重磅:消除記憶!日本學者通過光照實現對記憶的操縱
近日,以:Stepwise synaptic plasticity events drive the early phase of memory consolidation 為題的一篇研究,發表在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注意到一種對突觸功能至關重要的蛋白質——cofilin,并試圖通過神經光學技術來操控它在小鼠大腦中的表達。
研究人員將通常用于基因遞送的腺相關病毒(AAV)注射到小鼠大腦,進而表達cofilin和SuperNova感光抑制蛋白的融合蛋白。當暴露在光下時,SuperNova感光抑制蛋白會釋放活性氧,使cofilin失去活性。
2、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艾滋病獲批臨床
近日,Excision BioTherapeutics宣布其基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療法EBT-101獲得美國FDA批準,將開始進行艾滋病治療的人體臨床試驗。
Excision 公司表示,現有的艾滋病標準治療方法是抗逆轉錄病毒療法,該療法可以防止HIV病毒在體內的復制,但無法清除HIV病毒,患者需要長期持續接受治療,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并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基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療法則有望取代當前的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實現對艾滋病的“徹底治愈”。
2020年11月,美國天普大學和內布拉斯加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成功地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并清除了與HIV密切相關的SIV-a病毒,這在艾滋病研究中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突破也使得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于開發出徹底治愈艾滋病的方法。
這項研究突破已經非常接近臨床研究,意味著人類已經找到了有望徹底終結艾滋病噩夢的新方法。
3、德國默克公布五款潛在“first-in-class”療法
近日,德國默克(Merck KGaA)介紹其創新研發管線中的5款中后期療法。德國默克醫療保健業務的全球開發負責人Danny Bar-Zohar博士表示,其中有些療法不但具有“first-in-class”和/或“best-in-class”潛力,而且有望革新多發性硬化,頭頸癌和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
Berzosertib是德國默克針對DNA損傷反應的主打研發項目,它是一款強效特異性ATR抑制劑。ATR激活會啟動DNA修復機制并導致細胞周期停滯,而抑制ATR會讓細胞尚未修復DNA損傷就繼續進行細胞分裂,導致DNA損傷積累和細胞死亡?;蚪MCRISPR篩選發現ATR抑制劑可以與導致單鏈DNA斷裂的拓撲異構酶1抑制劑產生協同作用。
今年3月,德國默克與Debiopharm達成研發合作,獲得凋亡蛋白抑制劑(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的潛在“first-in-class”口服強效拮抗劑xevinapant。德國默克預計在2022年初啟動2期臨床試驗,用于治療皮膚性紅斑狼瘡和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
4、基因療法治療營養不良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3期臨床取得關鍵結果
11月29日,Krystal Biotech宣布,在研局部外用基因療法Vyjuvek的一項關鍵性3期臨床試驗獲得積極頂線結果。
在營養不良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患者中,試驗達到治療6個月時患者傷口完全愈合的主要終點,也達到治療3個月時傷口完全愈合的次要終點,藥物表現出良好的耐受性。主要關鍵結果如下所示:在治療6個月時,與安慰劑相比,67%的Vyjuvek組患者傷口完全愈合;在治療3個月時。
與安慰劑相比,71%的Vyjuvek組患者傷口完全愈合;Vyjuvek的耐受性良好,未報告藥物相關嚴重不良事件或因治療而停藥。
5、Turnstone Biologics達成合作 合作開發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療法
11月30日,Turnstone Biologics宣布與Moffitt癌癥中心達成多年戰略研究合作,共同進行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療法的研究。
這一合作將聚焦于使用Turnstone的新一代TIL制造策略,開發用于治療多種實體瘤類型的創新候選療法,以及支持該公司主打TIL項目TIDAL-01的IND申請。
根據協議,Moffitt將合作發現、富集和擴展多種實體瘤中識別新抗原的TILs,包括黑色素瘤、乳腺癌和及直腸癌。Turnstone將授權Moffitt使用其獨有的TIL生產工藝,生成細胞療法,支持Turnstone候選療法的未來臨床研究。Turnstone將為這一合作提供研發經費。
1、國產CAR-T治療首次進入臨床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開展了首例最新上市的國產嵌合抗原受體T(CAR-T)細胞免疫治療,目前體內腫瘤已被消滅。這是國產CART治療首次進入臨床。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惡性血液腫瘤,普通型有近60%的治愈率。9月3日,中國首個1類生物新藥CAR-T產品瑞基奧倫賽獲批用于臨床。當天,周劍峰教授為大熊開出了全國的首張CAR-T處方。經過CAR-T細胞的制備、回輸。CAR- T細胞在他體內快速激活,大量增殖,攻擊和殺死腫瘤細胞,同時未出現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和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綜合征。
未來,隨著該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普及,患者或許只用經歷短暫的化療,就可進入細胞治療。
2、科技傳音:RNA激活療法創新組合步入晚期肝癌的臨床
2021年12月1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癥研究所(NCIS)和MiNA Therapeutics聯合宣布,MiNA的小激活RNA療法MTL-CEBPA,聯合標準治療atezolizumab和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一線治療晚期肝細胞癌(HCC)患者的1期臨床試驗已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Atezolizumab是一款PD-L1抑制劑,與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抗體貝伐珠單抗構成的治療組合是FDA批準的首個肝癌一線免疫療法。新聞稿指出,MTL-CEBPA是首款特異性上調CCAAT/增強子結合蛋白α(C/EBP-α)的療法,CCAAT/增強子結合蛋白α是一種轉錄因子,是髓系細胞譜系決定和分化的主要調節因子。髓系細胞失調與多種疾病有關。MTL-CEBPA旨在通過RNA激活機制將C/EBP-α蛋白恢復到正常水平,減少髓系細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它由脂質體納米顆粒包裹的雙鏈RNA組成。
目前,在臨床前研究中,已證明MTL-CEBPA能通過靶向失調的髓系細胞并降低其在腫瘤微環境中的抑制作用,改善癌癥治療的抗腫瘤活性。
3、全球首個由AI發現的新藥,進入臨床試驗
11月30日,人工智能藥物研發頭部企業之一的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宣布,在ISM001-055的首次微劑量人體試驗中,已完成第一例健康志愿者的臨床給藥。
ISM001-055是由英矽智能端到端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Pharma.AI所發現的候選藥物,這是一種具有全球首創新藥潛力、針對全新靶點的全新小分子抑制劑,正在被開發用于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一種導致肺功能進行性、不可逆轉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據相關資料介紹,在多項臨床前研究包括體內外生物學、藥代動力學和動物安全性研究中,ISM001-055均表現出巨大的開發潛力。該化合物顯著改善了肌成纖維細胞的形成,而控制肌成纖維細胞的形成有助于減緩纖維化的發展。同時,ISM001-055的全新靶點還與泛纖維化領域的其他適應癥具有潛在相關性。
值得一提的是,英矽智能宣布進入臨床的在研管線,是據我們所知有史以來首個由人工智能發現的具有全新靶點和新分子結構的候選藥物。由于結構新穎的分子更有可能成為有希望的新療法的來源,這使得此次英矽智能進入臨床的在研管線,或有望成為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史上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4、天演藥業宣布 FDA 批準其抗 CTLA-4新表位抗體ADG116 與抗PD-1 帕博利珠單抗聯合療法的Ib/II 期臨床試驗
天演藥業今日宣布,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準其抗 CTLA-4單克隆抗體(mAb)ADG116 與抗PD-1 帕博利珠單抗聯合療法的Ib/II 期臨床試驗申請。該全球試驗(ADG116-P001 / KEYNOTE-C97)將于美國及亞太地區(APAC)多個臨床中心對晚期/轉移性實體瘤患者進行評估。
ADG116憑借天演原創的新表位抗體 NEObody? 平臺技術,靶向 CTLA-4 的獨特保守表位,通過高效清除腫瘤微環境中的調節性T細胞(Treg)并柔性阻斷CTLA-4配體結合而激活T細胞,旨在增加有效性的同時改善產品安全性,有望克服現有的抗CTLA-4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問題。ADG116-P001試驗預計于2022年初進行首例患者給藥,旨在評估安全性和耐受性,確定最大耐受劑量,并評估ADG116與帕博利珠單抗聯合用藥的初步療效。
此外,正在進行的 ADG116-1003 臨床試驗計劃通過兩組聯合隊列評估 ADG116 與特瑞普利單抗或與ADG106 在晚期/轉移性實體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療效。
5、最新研究:3D打印血漿可加速傷口愈合
近日,一篇題為“3D Printed Scaffolds Incorporated with Platelet-Rich Plasma Show Enhanced Angiogenic Potential while not Inducing Fibrosis”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一項由RCSI醫學與健康科學大學進行的新研究表明,復制我們血液的一種重要成分可能有助于加速傷口愈合。
富含血小板的血漿(PRP)是我們血液中的一種天然愈合物質。在該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從有皮膚傷口的患者血液中提取了PRP,并通過3D打印技術將其制作成了一種組織修復植入物,最后在外科手術中進行了實驗。
研究結果表明,應用3D打印技術的PRP植入物有助于加速傷口愈合。PRP植入物通過加速血管形成(意味著新血管的發展)和抑制纖維化(組織的疤痕/增厚),實現了傷口的快速愈合。同時,研究人員表示,除了實現皮膚傷口快速愈合外,這項技術還可以用于再生不同的組織,從而影響再生醫學、3D打印和個性化醫學市場。